(资料图片)
人民网北京6月20日电 18日,“双减中科学教育加法之路——中外人文交流助推科技人才培养”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外人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上百所中小学校长参会。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人文交流平台,围绕全球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当下中国科技教育政策及发展方向、高等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前沿理念及实践、中小学校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等主题开展研讨,探索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发挥人文交流的育人功能,推动更多的中小学建设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前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发表了《科学教育政策及方向解读》的主题演讲,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等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分享了中小学校在当前科技、教育、人才统筹发展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据悉,研讨会当天,现场还启动了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的“诺奖计划”专项奖学奖教金。此外,“诺奖计划”联合一流大学举办专项教师培训的启动活动同期举行。中外人文交流全球胜任力研究所执行主任刘恋介绍了“诺奖计划”的发起初衷和设计理念,以及在全国的实施现状和初步成效。
“近年来,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建成了与国际一流计算机学科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为夯实国家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北大计算机党委书记熊校良表示,作为“诺奖计划”支持单位,学院将在教师培训、课程共建、联合培养等方向深度参与中小学科技教育,为中小学校落实国家科学特色办学、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大政策贡献力量。
会上,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李文新发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人才培养前瞻》主题演讲,通过分享自己在北大信息科学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实践、参与中小学信息科技国家课标评审的经验,探讨了在GPT4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超级工具时代,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方向和新方法。
活动当天还举办了圆桌论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等代表,围绕“中小学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展开了深度研讨。(李依环、实习生郑舒怡)
标签: